返回列表 发帖

[∞電影資料∞] 【1975年电影作品】历史片:《屈原》



导 演:  鲍方 许先   
编 剧:  鲍方   
主 演:  鲍方 鲍起静 张铮 朱虹
上 映:  香港凤凰影业公司 1975年  

屈原故事梗概(简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割据称雄。楚国大诗人、政治家屈原力主对外联齐抗秦、对内改革变法,但屡遭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贵族集团的反对。屈原努力不懈,促使楚怀王接纳其主张,并在弟子蝉娟和宋玉的协助下,撰修了限制贵族特权的新法令。靳尚进而拉拢怀王宠姬南后出面与屈原对抗,致使楚怀王竟绝齐亲秦。中止变法,并免去屈原的官职,将他逐出皇宫。屈原满怀悲愤漫游汉北,写出了著名的《离骚》;后又接受怀王决心变法的诏令赶回郢都。然而,靳尚等竟残杀志士,囚屈原,禁蝉娟。一夜,蝉娟由卫士石豪救出,潜来与屈原相会,却不幸误饮阴谋毒害屈原的鸩酒中毒身亡。石豪怒杀凶手,纵火焚庙;屈原怀着满腔悲愤和继续求索真理的意志向汉北而去。  

作者: 风留过客  2006-7-12 12:56   回复此发言

内容简介:
  
  春天的一个早上,屈原将刚刚写就的《橘颂》送给弟子宋玉,勉励他在这大波大澜的年代,应象橘树一样独立不倚,保持品节。侍女婢娟来告诉屈原关于张仪的事情。张仪是秦国的丞相。他此次来楚,就是破坏东方六国的团结,鼓吹"连横",以利秦国各个击破。楚王听从了屈原的劝告,拒绝了张仪。但张仪又去走南后郑袖的门路。想搬掉屈原这个障碍。南后是个凶狠阴险的女人。她一面指示上官大夫靳尚加害屈原,一面亲自出面陷害屈原。她请屈原来到宫中,就在楚怀王就要进宫的时候,她假装头晕,扑倒在屈原怀里。等楚王进来,她装出委屈的样子,诬告屈原调戏她。楚王大怒,免了屈原左徒的官职。在南后的努力下,楚王接受了张仪的"连横"计划,与东方各国绝交。张仪成为楚国的座上宾。一次,他与南后外出时遇到屈原,肩后戏弄屈原。屈原悲愤交加,大声斥责南后和张仪。楚王命令将屈原关进东皇太一庙。太卜郑詹接到女儿南后郑袖的密令,要毒死屈原。这时,屈原的恃女蝉娟来看望屈原。屈原不知酒中有毒,将毒酒送给蝉娟解渴。婢娟饮下毒酒,中毒身亡,却为能替屈原死而深感欣慰。屈原为她展帛哀诵《橘颂》。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作品紧紧抓住这一主题,以丰富鲜明的画卷再现了战国时代秦楚斗争的历史。屈原同时还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极力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变法图强,他的主张遭到了以靳尚为主的楚国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反对和破坏。影片生动地揭示了屈原在这场斗争中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挣锑侠骨,歌颂了他眷恋祖国、热爱人民、渴望统一进步的赤诚之心。作品庄严肃穆、瑰丽炽热、悲愤雄壮。特别《橘颂》一歌贯串始终,更使影片充溢着一种清爽、恬静的氛围。  

作者: 风留过客  2006-7-12 13:19   回复此发言

TOP

作者:妙墨 出处:http://bbs.77cha.com/

凤凰影业摄制的故事片《屈原》,摄制于上个世纪70年代,剧本改编自郭沫若的同名话剧。香港演员鲍方、鲍起静父女分别饰演了剧中的屈原和婵娟。剧中演唱的《橘颂》只是屈原原诗的片段。
  
《橘颂》可分两节,第一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之上!  

托橘言志,橘载厚德,不屈的屈原顶天立地!!  

  
作者: 风留过客  2006-8-2 13:51   回复此发言

TOP

鲍方与《屈原》拍摄  

|纪实摘要|

  “文革”时期,香港著名演员鲍方“斗胆”向他所在的“凤凰”公司提出拍摄《屈原》。他在公司高层领导的选题会上有理有据地说:“现在拍摄这部影片,理由有以下几点,首先我主要是从毛主席那里得到的启示。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访华,毛主席接见了他。临别,还赠给他一部《楚辞》。我想,毛主席绝不至于将《楚辞》的主要作者屈原,当作中国的‘牛鬼蛇神’,而将他的诗篇送给外国贵宾。这不啻是一种间接的肯定: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次,内地1972年以来,已经恢复了故事片的生产和发行。我们作为一直亲近大陆的‘左派’,如若拍摄出这样一部古装片,正好也可以重新敲开在内地公映的大门。”
  鲍方这一论断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1974年《屈原》上马了。
  1975年,大陆又掀起“批林批孔”运动,一时间拥护法家、打倒儒家的声浪蔓延全国,不但把史学界搞得乌烟瘴气,也间接影响到屈原这个人物究竟是儒家还是法家的争议。
  《屈原》开机,需经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社长梁威林、宣传部长黄光宇审阅和批准。黄光宇很担心,屈原到底是属于儒家还是法家?这可是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鲍方为此专程又跑到广州,找到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们请教,得到他们的一致答复:屈原是反对贵族阶层、反对奴隶压迫、反对战争和诸侯割据的爱国人士,有明显的法家倾向。鲍方这才松了一口气,迅速回复黄光宇,影片拍摄又得以进行。
  在后期制作时,鲍方迫不及待地展开了推介和试映工作。不料,当人们正翘首以待想来观赏这部影片时,突然一夜之间,街上的大广告牌全部消失了,报纸登出了“拷贝故障”,《屈原》改期上映的启事。一时围绕此事,街谈巷议,好生奇怪。其实,这并非是“拷贝故障”,只是没有办法的借口而已。原来,香港著名作曲家黄在看了《屈原》的试映片后,当即在《明报》上发表一篇短文,洋洋洒洒地谈论《屈原》,其中画龙点睛的一笔,竟然写道:“戏中的南后,像是影射江青。”鲍方手捧报纸,心中震惊,新闻就像一阵风,一旦传到北京,特别是让江青知道了,那还得了!鲍方征求公司意见后赶紧暂时停映,然后观察情形,再采取必须的措施。
  1976年10月,香港“左翼”电影代表团到大陆参观学习,听到了“四人帮”垮台的喜讯!这时,最为支持香港爱国电影的廖承志,兴冲冲地赶来接见大家,并用力拍着鲍方的肩膀,爽朗地笑着说:“你的《屈原》可以解放了!”
  鲍方一回到香港,马上展开新一轮的宣传攻势,影片不但在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同步上映,而且还成为粉碎“四人帮”后第一部在大陆放映的香港电影,使鲍方红遍香江内外、大江南北。
  (摘自《大众电影》第11期作者刘澍文)  

  
作者: 风留过客  2006-8-2 14:02   回复此发言

TOP

我忆“九章.橘颂”  

今夜静下心来,坐在书房的窗前,泡了一壶铁观音(朋友送我时说是茶赛中的极品)品着,古乐切今中的“秋风词”乐曲缓缓流出弥漫在书房中,把一种感觉一种情调一种品位一一做到了极致。  
我回忆着一段对话,回忆着一段感觉。我不清楚是否所有的情感都是相似的,而只有感受各自不同?但我知道,一个人,一堆往事,最后都会消失,只剩下细节在说话。当我们曾经熟悉的,感动过的音乐不须预约地重逢时,便如握住了相爱人的手,那一种温柔的痛触,从手心一直绵延到心底,总是会有回响的。  
记得我从部队回到地方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当时还属于内部放映的香港拍摄的故事片“屈原”(鲍方扮演屈原,他的女儿鲍起静扮演婵娟)。我被打动了,似乎觉得天地间最美的和最好的就是婵鹃的美与屈原的品格,“橘颂”的词和曲就成了深深地烙印,至今不能忘记。  
藏克家在一首诗里写道:“屈原,第一朵悲惨的花,开在诗国的田园”。“橘颂”是屈原写给学生宋玉的励志诗,被婵娟谱了曲拿来演唱,“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这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借咏物以述志。屈原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认为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有着非常珍贵的内涵,它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长在南国,是一种一心一意的坚贞和忠诚,它“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坚定自己的操守,意喻着一种品格和人格。屈原表达了自己愿意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的愿望;以橘之“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 的精神,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砥励自己的品质和情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唯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橘颂”中所表现的探求热情和功业未就的焦虑,发而为对有限时间的珍视,则是屈原傲岸人格的外在显现。  
许多年过去了,我所喜爱的还是屈原的“橘颂”,仍对“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嗟尔幼志”的旋律独有情钟。  

桑梓(Nina)2006.3.21 23:50  

附:  

九章.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原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二00二年九月十三摘自古诗渊薮  

作者: 风留过客  2006-8-2 14:13   回复此发言

TOP

端午节:粽叶飘香慰清魂

在中国的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敬仰和热爱的伟大诗人。端午节之所以深深地渗入了每个中国人民的心中,就缘于他的英名。
  屈原的《离骚》长达三百七十多句,尽情地展现了诗人“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深沉执著的爱国情感。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生。在全诗的字里行间,闪耀着诗人思想人格的灿烂光芒。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出自《离骚》。鲁迅指出:屈原的《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他的诗开拓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屈原的《渔父》诗中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名句。屈原不堪无边无际的举世皆醉,决意以身殉道,以死抗恶。因为他不能救助这个世界,他至少可以拒绝这个世界,他不能容忍四周的叛卖和虚伪,他可以闭上眼睛。五月初五这一天,他面对江上冷冷的涛声,悲壮地朗诵起《怀沙》诗篇:“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我面前只有死路一条,我为了真理绝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光明磊落的君子呵,我将以你们为榜样。)就在诗声尚在空中回荡时,他临江一跃,最终选择了江底的暗寂,在那里安顿自己苦楚的心,留下空空的江岸。
  端午节,人们把粽子投入水里,是希望鱼虾不要吃屈原的尸首,人们划着龙舟是要抢救水中的诗人,人们在江边大锣大鼓的喧闹,是要唤醒沉睡在江底的诗人。后来,这一习俗不仅在诗人的家乡保留了下来,还传遍了全国,甚至还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屈原的《桔颂》满怀激情地歌颂桔树的美好品质,塑造了桔树的艺术形象。他赞叹桔树年幼时的志趣就与众不同,卓然独立,矢志不渝,是值得爱慕的。这桔树的形象正是屈原的自我写照和自我激励。在七十年代,香港凤凰电影公司根据郭沫若创造的历史剧,把屈原的形象搬上了银幕。我还清楚的记得,扮演屈原的演员叫鲍方,把凛然正气的屈原演的栩栩如生,感人肺腑。影片中屈原的侍女婵娟,弹奏古琴,怀着对诗人高洁品质的敬仰,吟出这曲古意盎然的《桔颂》。当婵娟能替屈原死而深感欣慰,屈原为她展帛哀诵《桔颂》。那庄严肃穆,瑰丽炽热的场景令人难忘!《桔颂》作为这部影片的主题曲贯穿始终。后来我几经周折,才找到《桔颂》完整的歌词,工工整整地写在了我心爱的日记本上,并附上了郭沫若的译文。也许是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古诗。
  汉代司马迁说过,屈原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可以同日月争光。唐代诗人李白之作《江上吟》称:"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学瑰宝。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我们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当我们陶醉在一个又一个“洋节”时,是否也应该多一些自己的传统文化情结,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张晓云)  

作者: 风留过客  2006-8-2 14:14   回复此发言

TOP

《屈原》上映一波三折  

2006年09月25日 03:48 深圳特区报  

1974年,《屈原》在鲍方的统帅下上马了。

对于导演古装电影和在其中扮演角色,鲍方确实是情有独钟,他认为通过这些影片,可以表现出中华民族古老而悠远的历史和文化精髓。无论是导演还是主演,《屈原》是鲍方一生演艺生涯中最为璀璨耀眼的一部。

如何才能塑造好屈原的光辉形象,是剧本成败的关键所在。困难的是,有关屈原的史料并不多,只能根据《史记》和《战国策》中的一些篇章来做文章。鲍方非常感谢郭沫若原有现成的《屈原》话剧剧本。鲍方从中认真地汲取了郭沫若塑造屈原的主要精髓,借用了其中主要的几段情节和几个人物,包括杜撰出来的屈原的学生婵娟。为了影片整体艺术价值的提升,鲍方特别用屈原的《橘颂》贯穿全剧,用歌颂橘树精神那样,来歌颂屈原本人的高风亮节和伟大人格。在全戏的情节发展中,屈原作为当时新兴地主阶层的代表人物,鲍方极力强调和加深他和南后郑袖、靳尚一伙腐朽反动人物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正是由于鲍方的艺术再创作,使得整部影片人物鲜活,矛盾凸激,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

对于剧中的主人公屈原,鲍方原先希望被称为“香港影帝”的吴楚帆来扮演,鲍方觉得无论是气质、修养,还有超凡的演技,吴楚帆都能担当重任,但四处与吴联系,却得知他因事出国去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还是要鲍方自编自导自演,鲍方喜不自禁。为了有足够的精力来全情塑造好这个贯穿始终、关系全局的重要角色,鲍方特别邀请许先和他联合出任导演。在选择主要演员方面,与鲍方交往深厚的陈静波夫人、当红影星朱虹扮演南后郑袖,李清扮演怀王,吴景平扮演靳尚,翁午扮演宋玉。在影片中仅次于屈原的,就是一代女杰婵娟的形象,对于婵娟一角,鲍方“不避近亲”,挑选了自己的二女儿鲍起静出演。在银幕上,父女二人配合默契,演技精湛,相得益彰。

影片拍好了,为此费尽心血的鲍方,迫不及待地准备各方面的推介工作,准备隆重上映。于是,繁华街道上竖立巨型广告牌,上面绘有鲍方扮演屈原形象的大幅画像,分外显眼。各大报纸、电视台都在重要位置刊登醒目的广告,标明首轮放映的戏院和具体日期场次。当人们正翘首以待想来观赏这部影片之时,突然,一夜之间,街上的大广告牌全部消失了,报纸上登出《屈原》改期上映的启事,原因据说是由于洗印发生意外故障,赶不及印出标准拷贝。一时,围绕此话题,街谈巷议,好生奇怪。像这样的咄咄怪事还从来没有遇到过。其实,所谓的“拷贝故障”,只是没有办法的借口而已。内中隐情,原来是黄沾在看了《屈原》的试映片后,在报上发表专栏文章写道,戏中情节,像是影射“四人帮”。鲍方手捧报纸,心中震惊,害怕新闻传到北京,那还了得,只得叫停公映。直到“四人帮”垮台后,《屈原》才重见天日且大获成功。三十年过去后,鲍方仍然感叹,《屈原》一片是他一生的代表之作。  

作者: 风留过客  2006-10-2 12:45   回复此发言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