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零情节”的天水围

刚看了这篇评论,写得真是很好,就转过来让大家分享分享~以了解更多关于天水围这部戏的,或者并不是戏,值得我们思考再思考~

转自21世纪网,卫西谛  2008-11-22 1:55:18

初看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开场,有种误会与不耐,画面粗陋、剧情寡淡。照理来说,近年来高清数字拍摄方式极为流行,在许多美好的电影作品中也不乏这两种情形。之所以依然产生这种误会与不耐是出于不自觉的警惕,这种警惕来自当下泛滥的故作悲情的底层题材、简单偷懒的写实主义。十分钟之后,这种“多疑”让我自己有点汗颜了,这远非是一部故作艺术、博取同情的投机之作,而是显示成熟的电影经验、充满豁达的人生温情的杰作。此后,我查询了相关资料,原来这本是一部不进戏院的高清电视电影。以这种方式拍摄和放映,许鞍华导演从先天上就放弃了商业上的企图和可能性,甚至也放弃了艺术上的企图和可能性(后来在电影节上试映,获得一些反响,才正式公映)。《天水围的日与夜》在影像和故事上,显得朴拙、真实,但也显示了许鞍华超越电影语言与叙事的技巧之后,获得的巨大进步。毫无掩饰的高清画面,依旧可以看出许鞍华纯熟的电影经验、生动的执导技法,镜头移动和剪辑平滑流畅,并透出自信和耐心。而采取“零情节”的方式,只拍日常生活,剧中人人友善,消除了矛盾、对立,消除了戏剧感,反倒成就了绵长细微的感动。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西北部,原本是一条围村。1970年代末,以长江实业为首的天水围发展有限公司取得土地资产,打算把天水围以新市镇的形式进行发展。1980年代初,港英政府和长江实业达成协议,收购天水围的全部土地,改由港英政府发展天水围新市镇。1980年代末,周边的鱼塘被填平并发展成为以住宅为主的新市镇(《天水围的日与夜》的片头有此一幕)。如今,天水围已有约30万居民。天水围属于底层劳工阶层居住区,近年爆发诸多失业、贪穷、自杀、家庭暴力、新移民及大陆新娘等问题,以致被传媒冠上“悲情城市”的称号,很多居民甚至不愿向人透露自己来自天水围。所以,“天水围”一方面代表了香港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另一方面也是香港现今社会问题的一个代表。触觉敏感的导演当然会镜头对准这里巨大屏风式的密集高楼群。比如导演刘国昌在这里回溯了20年前自己的经典《童党》,拍出新作《围。城》。而许鞍华早在2004年想拍天水围的伦常惨案,但因为题材阴暗而难找到资金,于是找出她的学生呂筱华七年前的一个作品,以低成本的方式,讲一名中年母亲与少年儿子的生活。

许鞍华是华语导演中甚少坚持关注与讴歌女性之坚韧精神的。她最著名的作品《女人四十》中,萧芳芳扮演的中年妇女阿娥,饱受家庭压力,却始终打起精神来应对,成为家中的梁柱。影片描写出女性必然面对的人生悲喜,日常细琐,当年看时我虽青年,却印象极深,至今难忘。这回在《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鲍起静扮演的超市女工贵姐,个人认为甚至超越了《女人四十》里阿娥的形象。如果我没有记错,阿娥干练与勤恳的形象仍旧局限在传统家庭之内;而贵姐的乐天与善良却放射出更耐人寻味的人性光芒来。贵姐身上有一种特别的生命智慧——达观顺命。究其一生,不可谓不苦,十三四岁出来学徒工,先供大弟弟读书,再供小弟弟读书,结婚生子之后,仍旧要省吃俭用拿回娘家贴补;之后年轻丧夫,孤儿寡母住在狭小的廉租屋内,一生皆以出卖体力生存。但她的脸上从未丢失过笑容,言语、举止、姿态、表情,都充满坚定乐观(港剧中的熟面孔鲍起静演来不着痕迹、恰到好处、极为出色)。


《天水围的日与夜》看似无聊,仿佛就是买报纸与吃晚饭两桩事情。但买报纸与吃晚饭却正照映一家人生活的状况与态度。比如贵姐差儿子去买报纸,要交代要买这家、不买那家,因为这家是有纸巾送的。这是写生活的状况,也是写市民阶层在这种不富裕状况之中的一点小乐趣。晚饭更有讲究,在数次的饭桌上,母子二人都是两个菜:一个是素菜,一个是鸡蛋。有时是蒸蛋、有时是炒蛋,有时是荷包蛋,但他们从来吃得津津有味,无半句怨言。许鞍华以食物来描绘人物的状况与态度,真是极为简洁、精到。戏中写到另一个主要人物、年衰阿婆的起初境况时,只用一场戏:买了十块钱牛肉,切一半炒一点芥兰做一顿午饭。吃过之后,阿婆撑在桌上发呆。下一个镜头天色暗下来,她又炒剩下一点牛肉加芥兰,就是自己的晚饭。这种孤苦凄凉,真是心酸之致。再看贵姐母子,除了晚饭,有数场戏拍他们如何吃:偶尔食榴莲、食简单早餐、食存放很久的冬菇、食打包回来的乳鸽、食月饼、过节时食柚子,总是赞说“好味道”,或者面露满足的神色。这是许鞍华厉害的地方:那么微小、重复的细节,却拍出一个人物、一个家庭对待生活的达观顺命来。在这点上,我们还能在贵姐那个等待会考放榜的儿子身上看到呼应。换句话说儿子正是妈妈的一面镜子。

许鞍华的这部电视电影,我甚至认为有社会学上的意义,她拍摄的是角色的工作、学业、家庭生活,实际上还是记录了香港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有寿宴、有葬礼、有针对年轻人的教会团契。这里展示了香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际往来。我本来预计这部电影会有一些人情冷暖的东西,不然如何“做戏”?比如我们看到贵姐的两个弟弟早已发达,开名车、雇费用、送小孩子去欧洲读书,但从未提及回报姐姐。但再往下看时,许鞍华毫不屑于渲染这些煽情桥段——反倒有大弟弟向外甥开口说要供他去国外读书之类很温暖的话,打破我的“期待”。一如许鞍华导演毫不屑于渲染生活的困苦——也就是她并未刻意把贵姐放置在让观众同情的低处,从未有过怜悯的俯视。正是这种不卑不亢的视角,贵姐这个角色才让我们肃然起敬;也正是如此,《天水围的日与夜》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我昨晚剛剛看完這部戲,雖然我沒看到感動得流淚,但真的讓人有種很溫暖的感動。

TOP

写这篇稿子的小编是认真看了滴,蛮厉害~~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