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他星之聞∞
]
香港电影的百年记忆
[打印本页]
作者:
风留过客
时间:
2007-4-10 17:33
标题:
香港电影的百年记忆
作者: | 2005-09-26| 来源:电影世界
【内容提要】:对于香港电影,每一代中国电影观众的记忆不尽相同。老一代的会想起《画皮》、《审妻》、《屈原》,三十岁左右的忘不了《少林寺》、《英雄本色》,“80版”的孩子都看过无数遍《大话西游》。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所有人的记忆都是温情和美好的。香港电影胜在自然,贵在风格,更贴近于生活的自然形态。我们的观影感受无一例外是轻松自由的,甚至可以说是幸福的。
对于香港电影,每一代中国电影观众的记忆不尽相同。老一代的会想起《画皮》、《审妻》、《屈原》,三十岁左右的忘不了《少林寺》、《英雄本色》,“80版”的孩子都看过无数遍《大话西游》。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所有人的记忆都是温情和美好的。香港电影胜在自然,贵在风格,更贴近于生活的自然形态。我们的观影感受无一例外是轻松自由的,甚至可以说是幸福的。
香港电影是世界电影史的奇迹,区区60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从1913年到2004年的91年间竟然出品了8000余部电影,人均产量居于世界首位。香港电影既汲取西方先进元素,又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电影诞生百年之际,我们有必要来追溯一下香港电影的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 关键词:黎民伟 《庄子试妻》
香港是整个中国领土上最先接触电影的地区。1896年初,电影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他们拍摄的影片,。1898年,美国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香港街景》等四部短片并在美国上映。1904年,香港人余丰顺从国外学习电影放映技术,并购买了电影放映机和影片,在香港出租和放映电影。1909年,香港人梁少坡在香港摄制了短片《偷烧鸭》,由美国人经营投资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
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是《庄子试妻》,由黎民伟创办的华美影片公司出品,该片由黎北海导演,黎民伟自编自演,香港电影事业从此开始萌芽,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 《庄》片的主角是庄子之妻,由黎民伟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严珊珊不仅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女演员,还是中国第一个电影女演员。
黎民伟及其堂兄弟黎海山、黎北海于1923年创办了香港第一间全由香港人投资创办的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 民新的成立为香港电影业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1924年还在广州成立了香港第一个演员培训所――民新演员养成所,发掘有演戏潜质的人。
民新摄制了香港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还拍摄了新闻纪录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军团警会操》、《香港风景》等作品。
1925年6月,受大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罢工热潮的影响,香港举行大罢工。民新公司被迫迁往上海,香港的电影事业发展受到重创,暂时停顿。直至1929年末,仍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生产过。
成长时期 关键词:联华 蔡楚生
1930年初,黎北海等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出品电影《左慈戏曹》。 香港的电影业开始复苏。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公司与其他几家电影公司合并而成联华影业公司。“联华”是二战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它的成立为香港电影业带来新的转机。
从“联华”成立到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是香港电影的“成长期”,“联华”等50多家电影公司11年间共拍摄了550多部影片。1933年,黎北海导演第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使香港电影进入有声时代。次年他导演了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以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最为著名。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广州一妇人》,《博爱》是其中的代表作。 1936年的代表作还有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蔡楚生、司徒慧敏等著名的进步电影人撤退到香港,团结香港的一批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血溅宝山城》《孤岛天堂》 《民族的吼声》等爱国电影,真实地再现了抗战初期香港劳苦大众不屈的民族气节,树立了香港电影的爱国主义传统。
1938年,香港第一部彩色电影《广州一妇人续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国语片《貂蝉》也相继出品。
受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
复苏时期 关键词:《清宫秘史》
《珠江泪》946年,具有较大规模的大中华影业公司成立,以国语片拍摄为主,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三年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其中《同病不相怜》、《三女性》《风雪夜归人》等影片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社会现实,并在艺术上获得较高成就。 成立于1947年的永华影业公司也是复苏时期的主要制片机构,拍摄的知名作品有《火葬》、《海葬》、《春风秋雨》、《国魂》、《清宫秘史》等。
1948年下半年,蔡楚生、欧阳予倩、史东山、张骏祥、白杨、王为一等电影工作者南下香港,先后成立了拍摄国语片的大光明影业公司、南群影业公司、大江影业公司、民生影业公司以及拍摄粤语片的南国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野火春风》、《水上人家》、《恋爱之道》、《静静的嘉陵江》等国语片和《珠江泪》等粤语片。
复苏时期,香港共拍摄了440多部电影,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
黄金时期 关键词:朱石麟 李翰祥
1949年底到1966年中,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十六七年间,共拍摄了4000部电影,平均每年200多部,最多的1961年是300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电影制片机构,如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凤凰影业公司、邵氏兄弟有限公司等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导演、演员也涌现出来,其中包括长城公司的李萍倩、岳枫、陶秦、张鑫炎、夏梦、石慧、傅声;凤凰公司的朱石麟、程步高、李丽华、鲍方、朱虹;邵氏公司的卜万苍、李翰祥、胡金铨、张彻、林黛、赵雷、乐蒂;中联公司的吴楚帆、张瑛、白燕、红线女、马师曾;电懋公司的尤敏、易文、葛兰等。
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现实主义传统得到发扬,表现手段更加成熟,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的批判写实传统到50年代在大陆中断,却由香港的国、粤语片承继下来。
朱石麟是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导演,他导演的《误佳期》、《一板之隔》、《中秋月》、《乔迁之喜》、《一年之计》、《水火之间》、《新寡》等国语影片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取得杰出成就,使他成为香港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的领导者。李翰祥的崛起也是这一时期的惊喜,他在香港率先推出了具有中国风味的“黄梅调电影”,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貂禅》、《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在港台两地风靡一时。其它有代表性的国语片还有李萍倩的《说谎世界》、王为一的《火凤凰》、顾而已、白沉、舒适的《神•鬼•人》、陶秦的《一家春》、《四千金》、袁仰安的《阿Q正传》、岳枫的《街童》、易文的《曼波女郎》、《星星•月亮•太阳》、胡金铨的《大地儿女》。
国语片的热潮还推动了新派武侠片的发展,很多影片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如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
虽然国语片的数量有所增长,占这个时期香港电影总产量的20%强,但就数量而言,黄金时期的香港电影仍以粤语片占大多数。其中粤剧戏曲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偏重,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紫钗记》、《李后主》等都在这一时期诞生。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这时期的粤语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好莱坞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围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中联公司。 中联公司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天长地久》、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 这些作品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权贵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份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其它主要粤语片种还有古装武侠片和喜闹剧等,虽有不俗的娱乐性和票房成绩,但艺术上均略嫌粗糙。
黄金时期粤语片的另一项贡献就是发展出至今已成传奇的功夫片“黄飞鸿”系列,在50年代连拍了26部,大多数为胡鹏导演,关德兴主演。至70年代拍到84部,创造了世界片集的最高记录。
电影技术方面,大观公司1953年拍摄了第一部立体电影《玉女情仇》,1954年拍摄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新玉堂春》,自由影业公司1957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国语片《龙女》。
转型时期 关键词:李小龙 《半斤八两》
1967年到1978年,是香港电影发展的转型时期。大陆“文革”导致了香港1967年动乱,使曾经在香港电影创作中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如长城、凤凰、新联等公司大幅度减产,影响力大大削弱。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香港经济腾飞也使观众对电影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观众的娱乐要求,香港电影创作开始转型,基本脱离了过去的社会写实传统,逐渐发展成完全以娱乐为目的的各类电影。其中新派武侠片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70年代初一度占到总产量的80%以上。新派武侠片的第一批经典作品包括张鑫炎、傅奇的《云海玉弓缘》、张彻的《独臂刀》和胡金铨的《大醉侠》。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
从1970年起,新派武侠片的主要描写对象由古代的刀剑侠客变为近代的拳脚武师,并演变成后来风靡世界的“功夫片”。李小龙无疑“功夫片”明星最杰出的代表。从1971年的首部作品《唐山大兄》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让李小龙享誉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1970到19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1971到19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尽管如此,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1974年,销声匿迹近三年的粤语片再度兴起,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兄弟创作的喜剧片《鬼马双星》、《半斤八两》走地道市井的风格,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是使喜剧电影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后来,功夫片与这种喜剧合流,成为语言生动、趣味性高、动作新奇精巧的新派功夫喜剧,成龙一跃成为功夫喜剧的超级巨星,他主演的《蛇形刁手》、《醉拳》等深受欢迎。此外,洪金宝的《肥龙过江》、刘家良的《少林三十六房》也轰动一时,香港电影重新获得活力,产量和卖座开始上扬,市场复苏。
转型期的香港电影,年产量平均100部。代表作还有吴思远的《廉政风暴》、麦嘉导演的《老虎田鸡》等。
繁荣时期 关键词:新浪潮 金像奖 双周一成 银河映像
从1979年到1999年,是香港电影发展的繁荣期。1978年底到1979年,一批从欧美学习电影理论和技术的年轻人在经过电视台的磨练之后,进入电影界,拍摄了一批内容、形式、技术均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的电影,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从而推动香港电影在制作、发行、宣传等方面的急剧现代化。这就是著名的“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是严浩导演的《茄哩啡》,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徐克、许鞍华、章国明分别导演出了一鸣惊人的影片《碟变》、《疯劫》、《点指兵兵》。其它影片还有《父子情》、《舞厅》、《烈火青春》、《表错七日情》、《行规》、《墙里墙外》等,这些影片幸运地找到了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点,引发了一次最具商业化的电影艺术革新运动,给香港电影带来了勃勃生机。新浪潮运动的时间并不长,到80年代中期即宣告结束,但对香港电影发展带来重大影响,这个运动锻炼出来的青年导演成为香港影坛的生力军,他们符合世界潮流的创新大大丰富了香港的电影机制,进一步促进了多元化创作格局的形成。
八十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现代都市化喜剧和动作片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进行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原则,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润发担纲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等。
除新艺城之外,八十年代叱吒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德宝电影公司。德宝成立于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雅小品路线 (《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嘉禾电影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
许鞍华的《撞到正》开创了鬼怪灵异片的潮流,洪金宝的《鬼吓鬼》和刘观伟的《僵尸先生》系列也相继出现,使本来就充满暴力感的香港电影更加富于刺激性。当然,并非所有的影片主角都是恶鬼,高志森的《开心鬼》和程小东的《倩女幽魂》就是例外。
八十年代香港影坛的另一盛事就是《电影双周刊》于1982年开始举办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活动,每年举办一届,迄今已举办了23届,成为香港电影届的盛大节日。
跟新浪潮电影相比,我们会发现到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末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进入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首先是九十年代初盛行武侠动作片,《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相继掀起打风热潮,一时间李连杰、林青霞成为票房保证。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 值得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在九十年代开始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戛纳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阮玲玉》、《女人四十》、《甜蜜蜜》、《红番区》、《辣手神探》等影片在国外屡获褒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于仁泰等着名导演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也被好莱坞罗致。九十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z剧深得民心,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国产凌凌漆》、《食神》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喜剧经典。周润发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凭《英雄本色》奠定了他在香港影坛至尊无上的地位,之后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保持着稳定的观众缘。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可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除了上述三人,还有一班影坛的中坚份子,多年为香港影坛辛勤付出,例如刘德华、梁朝伟、刘青云、黄秋生、吴镇宇、张国荣、黎明、张学友、曾志伟、梁家辉、任达华、等等,到了九十年代后期,陈小春、郑伊健、谢霆锋等一众影坛新名字浮现,为香港影坛注入新鲜血液。
导演方面,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不但精心炮制了《赌神》系列、《鹿鼎记》、《九品芝麻官》等票房大片,而且他导演的《玉蒲团》系列至今还保持着香港“三级片”的卖座纪录。一个艺术至上,特立独行,《阿飞正传》、《重庆森林》、《春光乍泻》等作品屡屡得到国际电影节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迥异,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曾参与过新浪潮的杜琪峰九十年代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确立了成熟的个人风格。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响知名度的陈果也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除以上四人之外,还有一些导演都拍了很多佳作,例如许鞍华、陈可辛、关锦鹏、陈嘉上、尔冬升、徐克、陈木胜等等。
九十年代值得大书一笔的现象还有银河映像的崛起,其基本班底是杜琪峰、韦家辉、游达志、游乃海、司徒锦源等等。他们于1997年创作《一个字头的诞生》、《两个只能活一个》、《恐怖鸡》,1998年推出《暗花》、《非常突然》、《真心英雄》,1999年拍摄的《再见阿郎》、《暗战》、《枪火》等影片,都好评如潮。银河映像比较注重创意和风格的表达,以杜琪峰和韦家辉为主导,以风格化的方式集体创作,在一定时期内,其作品的主题和意像都具有统一性。
总括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与八十年代相比有所失色,但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危机时期 关键词:香港电影紧急救助协会
进入新世纪以来,香港电影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究其原因,除了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韩国电影兴起导致外埠市场萎缩,盗版音像制品的肆虐,网络下载电影盛行,专业人才的短缺,资金运作模式陈旧,专业人才短缺等等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电影风格的缺失和电影人信心的丧失。几年来,虽有《少林足球》、《无间道》、《PTU》、《大只佬》这样的叫好叫座影片灵光一现,彭浩翔、李志超、郑保瑞、黄真真、黎妙雪、林爱华等新锐导演也表现出不凡的实力,但仍无法摆脱香港电影整体下滑的趋势。
2004年,香港电影业已陷入危急存亡之秋,业内有七成人士失业或半失业,电影产量由全盛时期一年的三百部,下降至2004年上半年不足三十部,甚至到了贺岁挡期无港产片可映的尴尬境地。这样的情况使得香港电影业界人士十分担忧,由曾志伟等人迅速成立了“香港电影紧急救助协会”,探讨香港电影如何自救。11月29日,香港电影紧急救助协会紧急开会,商讨香港电影的出路,会上,导演陈嘉上用唱国歌的声调喊出了自己的心声:起来,演员同志们,香港电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香港著名导演张坚庭甚至为香港电影作出这样的论说:港产片已经完成历史任务。
香港电影真的病入膏肓了吗?回望香港电影的发展史,每当面对逆境和困难的时候,香港电影人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创意无限的头脑都将危机一一战胜,也造就了“东方好莱坞”的地位,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香港电影一定会转危为安,重现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
香港二十世纪十大佳片
1 Better Tomorrow, A 英雄本色1986
导演:吴宇森
主演:周润发 狄龙 朱宝意
2 Private Eyes, The 半斤八两1976
导演:许冠文
主演: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 赵雅芝 吴耀汉
3 Chinese Connection, The 精武门1972
导演:罗维
主演:李小龙 苗可秀 田俊 魏平澳
4 Days Of Being Wild 阿飞正传1990
导演:王家卫
主演:张国荣 张曼玉 刘德华 刘嘉玲
5 Boat People 投奔怒海1982
导演:许鞍华
主演:缪骞人 林子祥 刘德华
6 Autumn’s Tale, The秋天的童话 1987
导演:张婉婷
主演:周润发 钟楚红 陈百强
7Long Arm Of The Law 省港旗兵1984
导演:麦当雄
主演:林威 黄健 江龙 陈敬 方烈
8 Zu: Warriors From Magic Mountain 新蜀山剑侠1983
导演:徐克
主演:林青霞 郑少秋 刘松仁 洪金宝 元彪
9 Chung King Express 重庆森林1994
导演:王家卫
主演:梁朝伟 金城武 王菲 林青霞
10 大醉侠,1966
导演:胡金铨
主演:郑佩佩、岳华
欢迎光临 静听深情--鲍起静专属论坛 (http://ninapaw.com/)
Powered by Discuz! 7.2